作为国内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东软集团的解决方案可谓已渗透至社会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像购买机票、汽车驾驶、医院就诊这些大众日常生活行为,在背后所起到支撑作用的技术及解决方案或许就是由东软研发提供的。可以说,正是得益于背后东软这类优秀企业的存在,才使得大众百姓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毫无疑问,伴随着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到来,其也将为大众百姓的生活带来新的变化。那么,对于位于社会各行各业的企业级客户而言,其将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挑战?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中),东软集团副总裁兼基础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纪勇(左)和东软集团平台云服务业务发展部部长彭成宝接受媒体采访。
近日,借东软解决方案高峰论坛2017在云南西双版纳举办期间,记者采访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首席知识官张霞,东软集团副总裁兼基础软件事业部总经理纪勇和东软集团平台云服务业务发展部部长彭成宝,并听其阐述了东软集团的产品及业务在2017年的最新变化,以及数字化转型时代企业客户的应对之道。
升级版平台产品让企业IT“分身有术”
众所周知,东软作为国内领先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同时也是一家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在过去的20余年里,公司一直致力于用软件帮助用户提高效率、进行创新和创造价值,也一度续写了国内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市场的辉煌。目前,基于UniEAP、SaCa、RealSight三大平台产品,东软在医疗、交通、政府、金融、能源、制造、电信等行业领域拥有近4000家客户,服务于近10亿用户。
也正是出于对客户需求及行业市场的敏感,在如今技术快速更迭,市场商业模式不断变化的大背景下,东软注意到,尤其是一些领先的行业企业客户,其管理范式已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在东软看来,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过去一百多年以来为推动工业革命曾发挥巨大价值的牛顿式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论,已经不足以有效管理那些“不确定、快速变化、不可预测”的业务。企业必须要从中“分身”。一方面,企业需要传统IT模式来满足传统业务对于稳定、安全等的需求;另一方面,那些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创建的业务应用,则需要建立在“敏态IT”基础上,并能够根据客户的反馈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这也是Gartner所提出的“双模IT”概念。
“过去以来,我们的软件都是支持客户管理实践更为有效的落地。而未来,如果客户的管理实践变了,那么,我们的软件也一定要跟随变化。”张霞说。
在这一背景下,东软对自身的业务基础平台UniEAP和云应用平台SaCa进行升级提升,并推出了UniEAP Platform和SaCa ACAP,分别对应支撑企业的“稳态”和“敏态”两种管理范式的实践。其中,SaCa ACAP基于微服务架构,辅以DevOps、容器化等技术手段,通过敏捷的方法学、完善的工具链实现了应用高效交付及部署,并能够做到“快速应变”和迅捷响应业务变化。目前,SaCa ACAP已经得到媒体、金融、交通等多个行业关键客户的认可。
“SaCa ACAP其实是东软在合适的时间,为客户推出的一个合适的技术手段。”纪勇总结道:“那为什么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客户提出这样的需求?其实从技术发展的背景发展上并不难看出,以前客户的系统多为‘交钥匙式’的工程,基本是开发一年,上线后稳定两三年的模式。而现在这种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事实上,正是客户需求驱动软件的支撑手段发生了改变。”
用AI技术帮助客户工作更有效
近年来,人工智能一直是业界热议的一大话题,在今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人工智能也如期成为本届东软解决方案高峰论坛的一个关注热点。记者了解到,在技术研发方面,目前,东软SaCa云应用平台产品组合中已拥有两款人工智能产品。
其中,SaCa DeepCogni知识服务平台专门支持文本数据的知识发现、词法分析、语法分析、知识图谱和模型的建立,并具有自动标注、摘要抽取等知识服务;SaCa RealRec数据科学平台则是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相关的产品,用途是基于数据集快速训练模型,训练出初始模型后,支持用户将这个模型装到应用系统中,产生新的数据以后,进一步优化模型,最终将优化后的模型载入实际的应用系统中。
综合来看,相对于其他厂商,东软注重在四大方向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投入,包括文本知识发现、视觉对象识别、人工操作行为模式识别以及对机器数据的结构化分析。“为了支持在四个领域形成认知模型,我们的平台产品需要做对应的支持,所以我们专门针对人工智能应用推出了SaCa DeepCogni和SaCa RealRec这两个产品。”张霞说。
当前,东软利用AI技术已形成包括辅助驾驶、驾驶行为分析、医学影像数据识别、智能诊断、智能交通等在内的诸多行业解决方案。
据了解,其实,东软在人工智能的探索研发方面有着较早的历史,东软对于AI技术的应用早期主要涉及高级辅助驾驶和医疗两大领域。在高级辅助驾驶应用方面,东软对AI的投入可追溯到2004年。当时,借助机器学习技术,东软通过对视频图像的识别,来进行碰撞检测、车道线识别、路旁标志物识别、泊车辅助等应用。通过多年的研发积累,近年来开始形成一些成果,并进入到实践领域。目前,在国内外的多家汽车品牌中,包括泊车辅助在内的十余个车载系统数字模型采用的是东软的技术。
而在医疗领域,计算机辅助诊断(CAD)作为东软的首个引入AI的产品,于2006年时推出。该产品可以对泌尿CT进行辅助诊断,有力支持了公司CT机的出口销售。目前,在美国有50多家泌尿专科医院采用东软的CT和泌尿影像辅助诊断软件。
“总的来说,我们更为关注于用AI技术来帮助客户解决切实问题,比如在大健康领域、大交通领域、智慧城市管理和城市运营领域,我们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手段旨在让这些领域的工作更加有效,这也是东软在AI应用层面的策略。”张霞强调说。
“平台云”开启产品交付新模式
记者了解到,作为东软产品线的一大变化,东软于去年年底上线的平台云产品,受到了市场用户的极大欢迎。目前,平台云产品客户的应用数量正呈现指数级的增长。
平台云产品其实是一系列SAAS化的云服务产品,目前推出产品包括有企业知识社区、顷刻应用、图表秀等,旨在面向企业和职场中的个人提供知识工作的自动化平台。
“实际上推出这个产品,我们也是经过几轮的思考。过去我们服务的客户多是大中型企业,比如平台产品客户群在国内市场达到了120万家左右。但事实上,中国还有企业客户四千多万家中小企业客户,就是说还有很多的客户我们目前没有覆盖到,那么对于这类客户,该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服务,这也是当时我们考虑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向。”张霞说。
据平台云业务负责人彭成宝介绍,由于所面对客户群体的不同,因此,平台云产品营销方面采取了与公司原有营销模式完全不同的方式,包括在团队方面。目前,该项业务已经产生业务收入,且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而对于东软而言,其实更具意义的是,平台云产品打破了东软原有产品及服务的交付方式,是东软由产品交付向云服务交付模式的转型和有益尝试。“我们推出的这个云服务产品承担这一个重要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我们怎样去向云转型,并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这将是我们的一个非常核心的任务。”彭成宝强调说。
在记者看来,从行业解决方案的研发到企业级客户,再到最终消费应用,这是一个价值创造和传递的过程。期间,需求层面上的任何变化都会引发上级环节的连锁反应。应该说,“在合适时间为用户提供合适技术手段”这句话,其实也是东软在数字化转型时期,根据客户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自身,进而不断高质量的服务客户的一个真实体现。话虽简单,但背后体现的则是东软二十余年来深耕国内行业市场和服务于国内行业客户的深厚积淀与智慧结晶。在这里,让我们不妨真诚祝愿这家企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能够走的更稳、更好!
来源:CBINEWS